首页 / 信息与资料

信息与资料

信息与资料 总145期 2019年第02期 汉中市图书馆2019年《两会服务》资料专辑(产业扶贫)

2019-03-02 汉中市图书馆

 

 

【编者按】扶贫要从输血转向造血,产业扶贫是关键和核心。而产业扶贫的成效如何,是评判扶贫工作的重要标尺之一,也是保持脱贫成果、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

贫困地区群众要脱贫致富,关键是靠产业支撑,没有产业支撑脱贫完全一句空话。产业扶贫是根本的扶贫,也是持续长久的扶贫。让贫困户如期脱贫,是既定目标,必须完成,但不是终极目标,终极目标是不仅让贫困户实现脱贫,而且还要让贫困户增收致富可持续不返贫。

产业扶贫是解决贫困人口生存和发展、巩固扶贫成果的根本手段,是贫困地区持续发展的根基、是贫困户精准脱贫的依托,也是拔掉“穷根”、实现稳定脱贫的必由之路,其涉及对象最广,涵盖面最大,受益人最多,发挥效益最久,产业扶贫是脱贫攻坚的关键,在脱贫攻坚战中居于主导地位。

12018年陕西省农业产业扶贫政策措施

为深入贯彻落实陕西省省委、省政府《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决定的实施意见》(陕发〔201520)精神,进一步加大农业产业精准扶贫力度,大力发展多元富民产业,培育与贫困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的市场经营主体,千方百计增加贫困地区农民收入,加快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步伐,确保至2020年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贫困户全面脱贫,农民收入达到全省平均水平,并且形成每村1-2个农业主导产业,每个贫困家庭掌握1-2门生产技术的良好局面,特制定以下四个方面28条政策措施。

一、打造优势产业,推动农业产业精准发展

1.制定农业产业扶贫发展规划,科学布局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产业结构,支持发展优势主导产业。

2.加大对贫困地区的项目倾斜支持力度,优化调整农业专项资金,确保每年投向连片特困地区的项目和资金增长幅度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3.支持商洛开展整市专项资金切块下达试点,主要建设秦岭生态农业示范市。总规模不少于6000万元,由商洛市自主安排项目。

4.支持秦巴山区发展茶业特色产业带280万亩,主要建设陕茶繁育推广示范区,无性系茶苗繁育基地及标准化茶园。建设认定省级标准化茶园150个以上,每园核心区500亩以上,辐射带动周边2000亩以上。

5.支持秦巴山区发展汉江、丹江猕猴桃基地50万亩,以城固、勉县为重点,扩大种植规模。加强果树苗木繁育基地建设与管理,提高种苗质量。

6.支持吕梁山区贫困县建设陕北小杂粮、马铃薯等产业基地,形成一县一业发展格局,打造有机农业生产基地。

7.支持六盘山区建设矮化栽培示范基地,建设矮化栽培典型,推进区域布局调整,加快果业转型升级。发展矮化栽培20万亩,提升果品质量安全。加强果树苗木繁育基地建设与管理,提高种苗质量。创新果业经营模式,支持果品精深加工,建设一批线上线下结合的果品品牌店,打造陕果品牌。

8.支持六盘山区发展奶牛、奶山羊、布尔山羊、肉牛规模养殖,建设一批标准化养殖场、家庭牧场和种畜禽场,加快品种改良。

9.支持秦巴山区10个生猪基地县发展生猪规模养殖,建设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和家庭牧场,发展生猪200万头。

10.支持吕梁山区发展白绒山羊和肉羊规模养殖,加快畜牧业发展方式转型升级,努力打造陕北800万只肉羊产业带。

11.支持吕梁山区清涧、绥德、子洲、米脂等县,白于山区吴起、志丹、安塞、子长等县发展山地苹果。

12.支持秦巴山区大力发展设施蔬菜和高山蔬菜,在秦岭高海拔地区建设30个以上的高山优质蔬菜基地,每个基地规模不低于4000亩。推进标准化生产和技术创新,建设重点县和基地县,提升冬春反季节菜自给能力,保障大中城市供给。

13.支持贫困村实施“一村一品”产业推进行动。坚持“重心在村镇、基础在产业”,实施“一村一品”强村富民工程,扶持引导贫困地区农户发展葡萄、魔芋、冬枣、大樱桃、西甜瓜、食用菌等区域优势特色产业,建设一批贫困人口参与度高的特色农业基地,加大特色农产品市场开拓,拉动贫困地区农民脱贫致富。发展100个茶叶、生猪、魔芋、蚕桑、肉羊、奶畜、食用菌、苹果、猕猴桃、蔬菜等区域特色产业专业村,使1000个贫困户通过发展特色产业实现脱贫致富。

二、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推动农产品精准增效

14.加快发展具有较强引领作用的农业龙头企业。引导龙头企业向贫困地区聚集,重点发展设施蔬菜、畜禽养殖、花卉、食用菌等优势特色产业基地和劳动密集型加工业,为贫困地区农民群众提供就近就业平台,增加农民工资收入。

15.鼓励引进、培育壮大一批精深加工企业,推动粮食向主食加工拓展、果品向果饮果脯拓展、蔬菜向净菜加工拓展、乳业向奶粉奶酪拓展、茶叶向红茶黑茶拓展,大力开发马铃薯主食产品、休闲食品,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带动贫困村粮、畜、果、菜、茶等产业的深度开发。

16.支持贫困地区南郑、城固、西乡、紫阳、商南、周至、陇县、千阳等8县开展农业主导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其中,支持六盘山区陇县开展奶山羊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县建设,千阳县开展苹果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县建设;支持秦巴山区南郑县开展水稻转型升级示范县建设,西乡、紫阳、商南等3县开展茶叶转型升级示范县建设,周至县、城固县等2县开展猕猴桃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县建设;每县整合投入不少于1000万元,促进示范县农产品生产、加工物流、市场营销等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17.支持贫困县实施“十百千万”工程和“4+1”培育机制,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提升行动,解决合作社在生产经营、加工储运、市场营销等方面的困难,提高贫困户在产业发展中的组织化程度。支持合作社扩大贫困户入社数量,指导扶持资金形成的资产量化到成员账户,让贫困户社员在产业增收的同时,获取合作社盈余返还,增加财产性收入。

18.支持贫困地区发展一批家庭农场,鼓励采取参股、合作等方式,与贫困户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关系,支持农民合作社协同专业服务公司、专业技术协会、涉农企业等为贫困户生产经营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方位的服务,鼓励合作社围绕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条,创建优势品牌,建设储藏保鲜和冷链物流系统,让贫困地区农民充分享受到加工、流通领域的收益。

19.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注重发挥现代农业园区引领功能,在各级现代农业园区项目认定时,积极向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倾斜,支持在移民搬迁中心社区周边及农村人口密集的地方,建设现代农业园区,新认定不少于10个,提质增效不少于15个,并引导园区经营者与贫困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吸纳更多的劳动力在园区就业。将扶持带动贫困人口增产增收列入扶贫类园区重要考核指标之一,对成效突出的园区优先安排提质增效项目予以支持。

20.支持贫困地区大力发展以农家乐为主的休闲观光农业。开展休闲农业品牌化示范化创建活动,在贫困地区及革命老区扶持发展以农家乐、红色旅游、美丽乡村游、特色名居游和休闲农业等为主的休闲观光农业,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休闲农业知名品牌,拓展农业多种功能。

21.强化农民培训指导。以贫困地区为重点,以贫困村种养大户、家庭农场骨干等为重点培育对象,依托农广校、农业园区、合作社和龙头企业,认定一批市县实训基地,加快培养新型职业农民队伍,提高贫困地区农民整体技能素质。重点实施职业农民培育整省推进工程,按中省1:1比例配套落实省级专项资金,发挥秦巴山区安康、商洛两市职业农民培育整市推进的辐射带动作用,扩大吕梁山区乃至陕北地区职业农民培育整体推进范围,开展职业农民专业培训和技能提升,加大农业科技普及,提高贫困地区农民整体技能素质。

三、改善设施条件,推动农业产能精准提升

22、加强贫困地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抓好贫困地区生猪养殖区域划定工作,禁养区3年内全部退出。在贫困地区农村因地制宜发展可再生能源,推广高效生物质炉、发展养殖小区沼气用户、规模化大型沼气工程,着力提升农村清洁能源的使用率。

23.指导扶持贫困地区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支持推进宜居村创建、乡村清洁工程等示范,建设一批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的宜居村。

24.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在六盘山区、吕梁山区开展退耕还林还草、退牧还草、草原生态保护等生态综合补偿试点工作。积极推进粮改饲试验示范,发展青贮玉米和苜蓿等优质饲草,促进现代饲草产业体系建设。

四、强化“两联一包”,推动社会扶贫工作精准落实

25.继续抓好“两联一包”及驻村联户扶贫工作,支持新一轮16名驻村工作队员,遵循“产业扶贫、项目带动”扶贫理念,帮扶8个贫困村发展特色产业。

26.继续支持宜川县开展省级农业专项资金整合试点,每年切块下达农业专项资金不少于2000万元,重点支持标准果园建设、养羊示范园区、玉米高产创建、果品冷藏库等12类项目建设。

27.继续将宜川县列入全省10个肉羊发展重点县,支持南部养殖业快速起步,计划到2017年羊存栏达到10万只。除省级专项资金外,驻村帮扶工作队将围绕涉及民生事项开展帮扶。

28.多方努力争取项目资金,帮助解决8个自然村人畜饮水困难问题,落实新建苹果幼园500亩,栽植新品种核桃300亩,引导组建贫困户参与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摘自:爱扬教  2018613日)

 

2、陕西省开展产业扶贫精准脱贫指导服务

为全面了解产业扶贫精准脱贫工作的新进展和突出问题,帮助基层解决产业扶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实际困难,以陕西省省农业厅为牵头单位的省脱贫攻坚领导小组产业脱贫办公室,决定围绕“两对两补”在全省范围内集中开展“产业扶贫精准脱贫指导服务”活动。1018日起,陕西省省产业脱贫办公室各组成部门联合派出的5个工作组,已分赴全省各地。对汉滨区的指导服务就是这次活动的一个缩影。

这次指导服务分为3个板块,由省产业脱贫办公室各组成部门联合派出工作组,以23个摘帽县(区)和11个深度贫困县(区)为重点,深入产业扶贫一线进行指导服务;各设区市、贫困县(区)以计划退出村和计划脱贫户为重点,迅速开展产业扶贫精准脱贫指导服务工作;省农业厅各产业扶贫“包市联县帮村”工作组,也在做好驻村帮扶的同时强化联县指导。

活动开展以来,工作组进村组、看产业、找短板、提对策,开展了大量实地走访和调查活动,并帮助基层解决了许多问题。在周至县京东誉隆云仓库,工作组建议当地政府进一步完善猕猴桃产业链和加强品牌培育;在白水县美华果业有限公司,工作组实地查看苹果分拣车间,与新型经营主体一起研究,不断完善带贫益贫机制;在耀州区,工作组走访贫困户,询问了解产业发展和政策落地情况,并对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进行现场指导。

陕西省省脱贫攻坚领导小组产业脱贫办公室主任、省农业厅厅长文引学表示,这次指导服务将紧盯“两对两补”工作要求,突出“3+X”特色产业发展,围绕指导、服务这两个主题,以基层需要为目标,以解决问题为任务,以帮助市县(区)推进产业发展、培育集体经济、建立利益机制、落实技术帮扶为重点,切实推进政策落地和工作落实。(摘自:陕西日报  20181026日)

3、精准产业扶贫措施推进产业脱贫

扶贫要从输血转向造血,产业扶贫是关键和核心。而产业扶贫的成效如何,是评判扶贫工作的重要标尺之一,也是保持脱贫成果、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

精准产业扶贫,始终坚持把产业扶贫作为精准脱贫的重要抓手,坚持绿色发展、生态发展理念,围绕茶叶、蔬菜、精品水果、生态畜牧、中药材等主导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安排产业扶贫项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涉农整合资金、信贷扶贫资金、扶贫产业子基金等重点投入扶贫产业,结合“春季攻势”“泉涌工程”“夏秋攻势”狠抓产业扶贫,同时依托资源优势和特色产业,探索出“龙头企业+贫困户”“园区(基地)+贫困户”“专业合作社+贫困户”“产业大户+贫困户”等产业扶贫模式,带动贫困户发展产业或就地务工实现脱贫,打造了“龙头引领、农户参与、抱团取暖、共同发展”的“藤缠树”等产业扶贫模式,产业扶贫脱贫取得一定的明显成效。但是,仍存在产业选择不精准,扶贫项目储备不足,产业项目下达不及时,产业服务不到位,市场需求预测不准,项目“小、散、弱”,干部思想认识不足,授人以渔的作用不明显等问题。笔者结合多年工作经验提出如下对策思考:

提高认识,压实责任。产业扶贫是根本的扶贫,也是持续长久的扶贫。产业扶贫是解决贫困人口生存和发展、巩固扶贫成果的根本手段,是贫困地区持续发展的根基、是贫困户精准脱贫的依托,也是拔掉“穷根”、实现稳定脱贫的必由之路,其涉及对象最广,涵盖面最大,受益人最多,发挥效益最久,在脱贫攻坚战中居于主导地位。为此,各级各部门及广大扶贫干部一定要充分认识产业扶贫的重要性,增强政治意识,夯实主体责任,把产业扶贫作为刚性任务来抓,贯穿于脱贫攻坚全程,久久为功,持续发力。同时,要动员社会力量参与产业扶贫,彰显社会责任,实现人生价值。

科学编制产业规划,夯实发展基础。加强政府对产业扶贫的规划和统筹,推进产业扶贫健康发展。产业扶贫是脱贫攻坚的关键,而产业发展涉及方方面面,包括市场销售、资金投入、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产品质量、科技推广及生产者素质等。为使产业扶贫健康发展,建议政府(县级以上)做好顶层设计,在产业扶贫上,充分调研,科学规划,依托实际情况,发展特色产业,坚持“因地制宜、加强统筹、合理布局、讲求实效、因户施策、长短结合”的原则,科学编制产业扶贫规划,注重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并做到村村有产业、户户有项目、人人有活干,实现产业规划与贫困户的有效对接,从而提高产业扶贫成效。

培育主导产业,提高产业效益。一是精准选择产业,结合各地资源禀赋及农户意愿,科学谋划,合理布局,既要培育长远稳定脱贫产业,又要结合脱贫目标有针对性发展一些短平快项目,努力实现有产业能力贫困户的产业全覆盖。二是认真分析村情民情,因地制宜,找准主导产业,充分发挥规模效益,增强主导产业抗风险能力。三是努力发展优质高产、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的“三高生态绿色农业”。四是高度重视发展特色农业,将本区域内的独特农业资源开发成特色名优农产品,提高扶贫产业的竞争力和效益。五是打造区域合作和产业承接发展平台,通过典型引领,引导发达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优先向贫困地区转移。六是挖掘“一地一品”的特色历史文化、红色文化、民俗文化等文化资源,将其转化为特色优势产业。

市场导向,提升产业竞争力。一是以销定产,发展有市场的产业,并确定产业规模,不能盲目跟风发展无市场产业及扩大产业规模。二是质量为先,产业化发展,发展生态优质农产品产业。三是打造全产业链项目,夯实产业发展后劲,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和产业抗市场风险能力。四是用科学发展观指导产业扶贫,大力培育产业市场主体,强化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村经纪人等市场主体的引进培育,实现产销无缝衔接,提高产业商品率,切实解决产业小、散、弱问题。五是积极抓好品牌打造及宣传工作,提升产品知名度。六是充分利用国家利好的扶贫政策,创造性开展产业扶贫工作,积极发展农村电子商务,着力解决小综农产品销售难问题,以“四两拨千斤”之势,引领贫困村、贫困农户发展特色产业,增收致富;如发展旅游农业、观光农业、文化产业、光伏产业等。

强化管理,激发产业活力。一是要进一步加大扶贫支持力度,整合涉农资金,激活金融资金,多方破解资金难题,为产业扶贫注入强劲动力,激励市场主体参与产业扶贫,充分调动贫困户、市场主体、镇村产业扶贫的积极性。二是强化产业项目管理,按农事季节实施项目,对违反季节的项目,可采取延期实施,提高项目实施成效。三是做好产业项目的产、供、销全程跟踪服务,强化技术培训指导和示范带动,打造产业扶贫示范点,干一个成一个,做给群众看、带着群众干,干出成效。四是探索、推动产业扶贫农业保险,提高产业抗自然风险能力,保障企业、贫困户收益。

授人以渔,提高产业发展内生动力。一是扶贫先扶志(),千方百计做好贫困户的教育,大力宣传脱贫致富典型,贫穷懒惰可耻、勤劳致富光荣,克服个别贫困户等、靠、要思想,帮助贫困户树立自信,助其发展,提高他们参与产业扶贫的积极性;同时抓好贫困户的生产技术培训,提高农户的生产技术,为产业扶贫取得成效提供技术保障。二是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不能富了老板,丢了农户,要通过就业带动、保底分红、股份合作、借本发展、保护价收购等多种形式,让贫困群众分享产业扶贫增值收益,实现企业、农户双赢。三是部分产业扶贫项目可采取先建()后补的方式,提高贫困农户责任心,参与产业扶贫的积极性,激发农户脱贫内生动力,使产业扶贫提质增效。四是进一步加强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为产业扶贫创造条件。(黄宗洪:全国政协常委,九三学社贵州省主委,贵州省农科院副院长)(摘自:贵州日报  2018717日)

 

4、“四大转变”打造产业扶贫“升级版”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要因地制宜,把培育产业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产业兴旺”“生活富裕”也是党的十九大描绘的乡村振兴美好图景。作为集革命老区、边远山区、秦巴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于一体的巴中市,始终把产业支撑作为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推动乡村振兴发展的重要抓手,坚持“能巩固、可持续”,长短结合、立体发展、综合布局,推动脱贫产业实现“四个转变”,把贫困户铆在产业链上、稳定在利益联结的中心轴,实现高质量脱贫,自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战略以来,全市累计实现430个贫困村退出、36.1万贫困人口脱贫,其中3.7万贫困户、11.9万贫困人口依托新产业稳定脱贫。

一、实施“三个统筹”,资源配置由政府主导向市场供需转变

(一)统筹“两个”环境,软硬同步夯基础。坚持既打开山门又打开心门,为产业兴旺厚植发展土壤。夯实基础设施。计划总投资700亿元,实施“第三轮交通大会战”,通过“加密、联网、升级”,构建“6631”综合交通体系,把巴中建成外快内畅、便捷高效的川东北综合交通枢纽。统筹实施22个扶贫专项计划和深度贫困乡村住房、产业、水利等“七大攻坚行动”,对照贫困村退出“一超六有”逐项补齐非贫困村短板。提升政务环境。完善四级便民服务网点,集中整治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行政执行“中梗阻”,全面推行“跨区联办、同城协办、局所通办”服务,开通就业创业项目行政审批代办、金融信贷领办、公共服务快办、跟踪协调促办“绿色通道”,马上办、网上办、一次办事项分别达到51%77%93%

(二)统筹“两个”目标,长短结合相补充。针对贫困户致贫原因、发展能力,农业产业发展规律和阶段工作任务,瞄准 “脱贫”“奔康”目标,长短结合、以短养长,因地制宜发展产业。短期保脱贫,重点发展以菜园、果园、药材园、养殖园、加工园“五园”经济为主的成本小、见效快、风险低、群众易上手的传统种养殖业,2.16万户贫困户发展“五园”等各类到户产业,实现人均增收500元。长远奔小康,发挥巴中绿色生态等优势,出台6条具体推进措施,突出发展“核桃、茶叶、巴药、生态养殖”四大农业特色产业。集中连片发展特色产业282万亩,建成生态养殖示范区45个,全市100个连片扶贫区域全覆盖,综合产值均达100亿元,基本形成规模化发展。

(三)统筹“两个”互动,城乡一体抓协同。推动城乡资源有效调度、合理分配,促进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城镇向农村延伸。建立“市域中心城市市域副中心城市镇(重点镇和一般镇)中心村”四级城镇等级结构体系,形成以1个中心城市为核心、3个副中心城市为骨干、24个重点镇为节点、160个乡镇和200个中心村为基础的现代城镇体系,并根据区域功能定位、资源和基础状况,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各具特色的差异化产业布局。农村向城镇化演变。坚持新村围绕产业建、产业紧跟新村走,城乡一体,产村融合。以“巴山新居”建设为载体,统筹易地扶贫搬迁、土地增减挂钩、危旧土坯房改造和地质灾害避险搬迁等,搬穷窝、换穷业、改穷貌。住居选址重点向功能聚集区、产业资源富集区倾斜,彰显产业新村、旅游新村、文化新村、民俗新村特质,“一村一品”培育支柱产业、“一户一业”拓展增收门路。

二、完善“产业体系”,发展方式由零打碎敲向集约高效转变

(一)抓实产业基地建设“上规模”。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基地建设为载体,推动产业集群发展,加快形成市域经济主导引擎和脱贫攻坚产业新动力。促进传统产业升级。围绕食品饮料、建材家居、服装纺织、矿产采选等行业,持续推进企业实施技术改造,实施远鸿小角楼西部生态食品工业基地建设、山霸王日产100吨通江银耳饮料等45个技术改造项目。推进新型工业示范。巴中经济开发区争创国家级经济开发区、平昌星光工业园争创省级开发区、通江工业园创建省级绿色食品工业园,实现提档升位。星光工业园成功创建省级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置信孵化园成功创建省级中小企业创业示范基地。加快新兴业态布局。坚持森林康养与巴山新居、生态旅游、脱贫攻坚、有机食品医疗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建立“1+6”产业规划体系,打造巴中森林康养“三区四片一带多中心”空间格局,制定“5+10+100”旅游扶贫发展目标。建成光雾山、王坪红军烈士陵园等4A级旅游景区19个,国省森林康养基地13个,乡村旅游扶贫示范(区)村合作社等100个,今年一季度实现乡村旅游收入18.86亿元。

(二)培育特色地域品牌“升价值”。大力实施品牌创新战略,让巴中特产有质量、有声誉、有市场、有价值。“巴食巴适”、“巴中云顶”等区域公用品牌,囊括地域绿色生态近20个系列300多项品种,驰名全国、远销海外。通江银耳、巴山土鸡、南江黄羊、空山黄牛等特色品牌个性凸显,“天岗银芽”、通江银耳分别获得国际博览会金奖、“天府七珍”首位,罗村茶、云顶茗兰获四川省著名商标。青峪猪系列产品连续六年通过国内有机认证,连续4年通过欧盟有机认证,2017年成功登陆“新三板”,成为巴中首家上市企业。以“巴山民宿”为载体,打造“巴山小店”“巴山小厨”,农副土特产个性旅游精品产品。通江银耳、南江黄羊荣获中国驰名商标,全国农业品牌价值评估分别达35亿元、32亿元。

(三)推行全域电商模式“畅渠道”。实施“互联网+精准扶贫”战略,建立现代物流体系,搭建产业发展数字专列。全域网格化。出台加快电子商务发展意见和规划,制定《电商扶贫专项方案》,实施全企入网、全面触网、电商进村“三大工程”,建立仓储与冷链物流基地和区域物流分拨中心,构建“两心、三点、四带”为基础的冷链物流发展布局,形成快速高效电子商务服务链。农村电商服务站(点)306个,其中乡镇服务站36个、农村服务点270个,发展特色网店1541家,培育电商企业430家。到2020年将建成1000个电商村、1000家网点,实现699个贫困村全覆盖。运营专业化。引进国内、外知名电子商务平台,鼓励平台运营商入住本地。建立巴中首个电商聚集平台秦巴区域跨境电商产业园,苏宁云商、O2O财富联盟等20余家知名电子商务公司(企业)加盟。消费品质化。建立电子商务产品质量追溯机制,推动安全消费、诚信经营。拓宽电子商务在工业、农业、商贸流通和城乡消费等各个领域的应用,全市75%的规上工业企业、85%的限上商贸流通企业、60%的规上服务业企业开始应用电子商务。去年,全市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200亿元,辐射带动50%以上贫困户通过电商销售当地特色产品,人均增收500元以上,力争到2020年电商交易额突破400亿元。

(四)构建紧密利益联结“增效益”。采取培育产业大户、回引创业、招商引资等方式,以规模化、规范化、集约化经营重构农村产业利益形态,让贫困群众始终在产业链上增收致富。龙头企业带。坚持“引企业、带就业、促增收”推进“龙头企业+贫困村社”将“招引龙头企业”与“促进回乡创业”相结合,培育、支持秦巴药业、秦巴云顶等58家农业企业进驻贫困村,发展扶贫产业,将贫困户全覆盖纳入产业链条。通过流转土地务工、土地入股分红、流转土地返包生产经营发展种植业,采取“六统一保”(统一提供种苗、药物、饲料、技术服务、保险、产品回收、保证贫困户利润空间)发展养殖业。今年新增小微企业产值1.84亿元,惠及47个贫困村。专合组织联。采取“龙头企业+专合组织+贫困户”的方式,让专合组织发挥“经纪人作用”,为企业成片流转土地、组织生产、提供原料,为辖区贫困户发展生产在统一品牌使用、规划布局、技术培训、物资供应、病虫防治和营销生产,通过打捆整合、优化组合,推动生产方式、生产效能增值、增效。近年来,新培育龙头企业75家,农民专业合作社500个,家庭农场650家,专业大户5000户,带动农户面达60%以上。盘活资产扶。农村人、地、林、房、钱、集体资产“六个盘活”,开展集体“三资”股权改革试点,推行村集体资产市场化经营。对闲散撂荒土地、农民闲置资源和集体经营型资产、财政性支农投入量化股权,贫困户“双轮持股、二次分红、脱贫退股、滚动发展”,让闲产变资产、农民变股民,使农民闲产与集体资产“双变活”,农民与集体“双增收”。全市股权量化贫困户1.7万人,颁发证书5700本,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32个,农民产权融资抵押贷款6亿元,截至2017年底,全市集体经济收入1万元以上的村977个,84.4%的行政村有集体经济稳定收入。

三、落实“四项保障”,要素支撑由单一供给向多元聚合转变

(一)政府领着干。统筹市级“四大班子”,整合农业、林业、水务、食药、扶贫等力量,分别成立生态养殖、核桃、茶叶、巴药四个农业特色产业推进工作领导小组,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分别担任组长。根据职能职责,落实相关责任部门,分解重点到任务区县乡镇和贫困村,并打破区域界限实行跨县、跨乡联建联推,形成“市区县一体、部门联动各负其责”的工作机制。每年新增财力的20%用于产业扶贫,市区县财政投入不少于4亿元。严格中央、省财政专项扶贫资金70%到户、20万元产业扶持周转金到村,确保资金充裕、工作到位。

(二)社会聚力推。干部结对攻坚。坚持“沉下去、贴着帮”,以村为单位,采取人员结构整合、专业搭配组合、分级分责配合,组建帮扶工作组,脱产驻村全天候指导推进产业扶贫、精准脱贫。全市70256名党员干职工结对帮扶14万贫困户,实现贫困村“五个一”非贫困村“三个一”全覆盖。农企携手共营。深入开展“万企帮万村”活动,767家市工商联会员单位与699个贫困村联姻合作签订《村企结对帮扶及共建协议书》,携手带动9.8万贫困人就近就业、辐射创业走上脱贫路。定点倾情帮扶。用好2个国家中央机关、浙江丽水东西协作、12个省级定点帮扶部门人才政策资源,直接投入、引进各类帮扶资金25.4亿元,实施帮扶项目121个,736家非公有制企业总投入10.2亿元,带动3.1万户10.3万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科学技术引领。建立“四川科技扶贫在线”市、区县服务平台、建立生态养殖、高端水果等优势特色产业等科技扶贫示范基地、产业技术服务中心和专家大院10个,充分发挥7个国家、市“星创天地”作用,选派科技特派员“一对一”指导群众创业就业脱贫。

(三)银行撬动助。着眼解决产业发展贷款难、融资难问题,设立5.2亿元中小企业发展基金、精准扶贫专项发展基金、创业再就业小额贷款担保基金五大产业扶贫扶持基金,为龙头企业和贫困户提供无抵押、无质压贷款贴息。金融机构根据发展需求,有针对性的开发“特色产业贷”“扶贫小额贷”“惠农贷”“兴业贷”等十余种个性化产品,推进1650个非贫困村“金融精准扶贫双向联络员”制度提高金融产品服务脱贫攻坚的精准度。建立完善农业企业与贫困户带动帮扶信贷优惠“五大机制”,对重点企业和重要企业进行财政奖补,并引进专业基金管理公司通过股权融资等形式解决资金问题。累计发放贷款120亿元,给带动贫困户发展农投企业8.7亿元,兑现企业奖补3亿元,贫困村产业扶持基金利用率86%,惠及0.82万人。

(四)保险给力防。加大产业发展风险防控,最大限度保护贫困群众产业发展积极性。建立小额贷款分险基金,按照银行和保险机构3:7的比例分摊小额贷款本金损失风险,基金规模达到4.66亿元,惠及16.5万人。全面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农产品全覆盖战略,全市建立营销服务站点1660个,网点覆盖率超过85%,富硒茶、巴药、通江银耳等9个品种已纳入保险品种。做大做强农业担保公司,全市农业担保基金规模突破6.45亿元,担保余额11.9亿元。累计支付各类保险赔款1万余件2260万元,近40万农户从中受益。

四、抓住“三个关键”,脱贫主体由扶助“输血”向自强“造血”转变

(一)全程“融”,让群众站起来。组建村民议事协调小组、开办村民议事堂和“农民夜校”,宣讲政策、通报情况、征求意见,解决问题和困难,决定重大事项。项目选择实行 “三不三议三自主”,确保符合群众利益;投入监管严格发改、财政、审计、项目乡镇、村民代表和村民委员会“五方会审”,严防资金跑冒漏滴;工程竣工验收,采取“部门、乡镇、村民代表和施工单位“四到场”,严把项目建设质量。始终把群众放在脱贫攻坚的核心位置,充分享有知情权、决策权、参与权。

(二)个性“培”,让村民强起来。实施“巴山优才计划”招引重点产业人才和回引在外优秀人才解决企业“人才荒”。建立市县乡村四级培训体系,依托71家公民办职业技能培训机构,深入实施技能培训脱贫行动,确保有劳动力的贫困家庭至少接受一次免费培训,至少掌握一门致富技能。加强农业职业经理人队伍建设,力争到2020年培养农业职业经理人1000名以上,促进农业用地适度规模经营率达60%。对31.83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进行了登记入库,为14.712万名贫困劳动力建立“一库五名单”,按季更新、动态管理。出台就业扶贫培训补贴、创业补贴等12项特惠政策和7项贫困群众就业创业推进措施。构建“驻村农技员、专家服务团队、职业农民技术培训”技术扶贫推广体系,促进智力、技术、管理“三下乡”,806名农业科技人员常年驻村为贫困户在市场分析、项目选择、技术支持、产品营销等方面提供“签单”培训。鼓励用工企业优先使用贫困户家庭劳动力,有条件的贫困村和社区开发公益性岗位,不定期“就业扶贫”系列招聘活动,1—3月促进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2.2万人,创业0.26万人。

(三)激励“评”,让乡村美起来。实施产业发展“增量奖补”激励机制,鼓励有意愿、有能力的贫困户在脱贫产业中大胆干、勇敢闯,根据扩展规模、增长项目和实际效益奖励补助,全市累计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发放奖补资金近5亿元。推广“道德银行”,开展“种养殖大户”“创业示范户”“致富能人”“脱贫攻坚之星”评选和“四好村”创建活动,表彰自主脱贫和带动脱贫先进典型。

(摘自:中国扶贫网  2018621日)

 

5、产业特色变扶贫亮色

扶贫要从“输血”转向“造血”,产业扶贫是核心和关键。近年来,我市坚持长线产业与短期产业结合、自主脱贫与带动脱贫结合、政策帮扶与激发内生动力结合、政府引导与市场导向结合,把产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固本之基、治本之策。我市坚持大产业、大带动、大脱贫,紧盯今年产业扶持的3.16万户、8.53万人,重点围绕摘帽县、出列村和退出户,实现产业项目对依靠产业帮扶的贫困户全覆盖、对贫困户技术帮扶全覆盖、退出村村集体经济组织全覆盖,已完成产业覆盖49913户。

瞄准靶心——因地制宜培育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

我市立足资源条件和产业基础,因地制宜培植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按照“稳粮、强畜、优菜、扩果、兴药”的思路,调整优化产业布局,打造地域特色突出、品牌效应显著的扶贫产业。

实施马铃薯、谷子等良种工程,推进旱作农业技术推广项目;稳步发展大漠蔬菜,加大蔬菜标准园、高产冷凉蔬菜、食用菌等建设,积极推进外向型特色瓜菜生产基地提质增效,重点覆盖移民搬迁区,科学布局移民搬迁区产业;大力发展果业产业,创建示范园,覆盖所有有需求的贫困村、贫困户;推进中药材产业发展,积极引导农户种植黄芪、款冬花、板蓝根等中药材,建设中药材标准化生产基地,带动全市发展中药材种植,优先支持贫困户发展中药材产业。

除了发展特色农产品产业外,我市还积极培育多种扶贫优势产业,包括电商流通产业、乡村旅游产业、光伏产业等。

创新模式——打造产业扶贫典型样本

在选准产业扶贫方向、打造地域特色产业的同时,我市还在产业扶贫模式创新上下功夫。积极探索党建引领模式,推行“党组织+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走“党建引领、党员示范、企业联动、产业助推”精准脱贫路子;采取政府引导模式,加强产业政策引导,探索实施“政府出单、贫困户点菜、政府买单”的菜单式帮扶模式,引导贫困户主动参与市场经营,提高自身发展能力;创新新型经营主体带动模式,增强贫困户脱贫能力和市场风险抵抗力;推进产业融合发展模式,适应产业融合发展趋势,推动“特色种养+生产加工+流通销售”一体化发展,形成多产业叠加、多领域联动、多环节增效的产业扶贫新格局。

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发挥带动作用

我市培育新型经营主体,通过兼并、重组、租赁、股份合作、私营独资等多种形式,培育壮大贫困地区新型经营主体,发挥新型经营主体的带动作用。积极争取设立农业产业发展基金,有效解决农业新型经

营主体融资难、贷款难问题。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加速企业转型升级,通过“扶持一批、壮大一批、引进一批”,不断提升农产品加工业质量;加快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步伐,指导培育市级示范家庭农场,规范提升市级示范合作社,注重市级龙头企业带动。

技术先行——田间地头开展科技扶贫

如今,山地苹果产业已成为南部贫困县脱贫的主导产业。今年,我市采取“一传十,十帮百,百带千”培训模式,在米脂、吴堡、绥德、子洲、清涧等地开展果业技术人员培训,重点覆盖贫困村、贫困户。

不仅是山地苹果种植,诸如传统羊子养殖、中药材种植、各种小杂粮种植等,我市根据贫困户发展致富产业的需求,一方面,加强培训,通过理论与实训相结合、集中培训、个别指导等方式,让农民成为懂技术、会管理的“土专家”;另一方面,注重培养本土技术人才,及时对产业户提供技术帮助。(摘自:榆林日报  20181017日)

来源:陕西省图书馆

6、话说“廉洁” 廉政格言!

·生命的多少用时间计算,生命的价值用贡献计算。 ——裴多菲

·天平称公正,廉洁生威仪。 ——佚名

·清除疑惑,公正清廉廉生威。 ——佚名

·听听群众的呼声,摸摸自己的良心,想想自己的言行。 ——佚名

·腐败一块冰,寒透百姓心。 ——佚名

·遵纪守法打折扣,迟早都会犯错误。 ——佚名

·失去监督的权力是祸害,失去控制的私欲是灾难。 ——佚名

·处世立身须有一腔热血,秉公尽职应无半点私心。 ——佚名

·反腐不论事大小,倡廉不在位高低。 ——佚名

·贪者胆战心惊,恶犬护宅食无味;廉者胸怀磊落,夜不闭户寝自安。 ——佚名

·人见利而不见其害,必贪;鱼见食而不见其钩,必亡。 ——佚名

·人心如秤称量谁轻谁重,民意似镜照出孰贪孰廉。 ——佚名

·顺境勿骄逆勿沉做堂堂正正人,平境勿庸浊勿乱当勤勤廉廉官。 ——佚名

·地位是脚下的台阶,并非你的真正高度;官衔是脸上的脂粉,并非你的真正肤

色。 ——佚名

·廉洁方能聚人,律己方能服人,身正方能带人,无私方能感人。 ——佚名

·学习启迪心智,学习净化思想,学习陶冶情操,学习升华境界。 ——佚名

 汉中市图书馆网址:http://hanzhong.sxplsc.org.cn欢迎大家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