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信息与资料

信息与资料

信息与资料 总153期 2019年第011期 汉中市图书馆2019年《两会服务》资料专辑(城乡融合)

2019-03-02 汉中市图书馆

【编者按】城市与乡村是一个有机体,只有二者可持续发展,才能相互支撑。依据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学说,城乡融合系统、乡村地域系统是全新认知和理解城乡关系的理论依据。针对日益严峻的乡村病问题,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既是推进城乡融合与乡村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也是破解三农问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乡村振兴战略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在三农领域的具体体现,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创新和实践探索。准确把握乡村振兴总要求的战略要义,首先要清晰把握乡村振兴战略的四梁八柱。城乡融合发展是乡村振兴的新理念。从城乡统筹发展,到城乡发展一体化,再到城乡融合发展,反映了党和政府对解决三农问题的理念和战略设计的与时俱进的变化。产业融合发展是产业兴旺的新道路。产业兴旺的关键在于提高资本回报率,一二三产业能否实现有效融合的关键在于,如何平衡各产业在产业价值链所处的位置。

一、当前城乡融合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思考 

当前,我国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当中城乡发展的不平衡、农业农村发展的不充分问题表现得尤为突出。事实上,早在本世纪初党中央就基于城乡发展的现实,开始对城乡关系做出重大调整。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统筹城乡发展;2007年,党的十七大提出城乡一体化;2012年,党的十八大以后城乡发展一体化成为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之一;2017年,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从统筹城乡发展,到城乡发展一体化,再到城乡融合发展,本质上是一脉相承的,但是从内容上体现出党中央对于城乡发展失衡问题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对于构建新型城乡关系的思路不断升华。

一、当前城乡融合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城乡融合发展是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重要途径,也是新形势下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阶段性目标。2015年,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时领导人指出,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主要内容包括逐步实现城乡居民基本权益平等化、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城乡居民收入均衡化、城乡要素配置合理化,以及城乡产业发展融合化。对照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分两个阶段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安排,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是新型城乡关系的最终目标,是一个需要花费较长时期,直到我国实现全面现代化才能完成的历史任务。从我国城乡关系的现实出发,城乡融合发展则是一个阶段性目标,只有通过城乡融合发展程度的不断深入,最终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基于以上认识,结合我们近几年对于城乡发展一体化评价的相关研究成果,将当前城乡融合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城乡二元经济问题突出

城乡二元结构始终是制约城乡融合发展的主要障碍。近年来,我国现代农业发展进程加快,农业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城乡二元经济问题呈逐年持续改善趋势,但改善程度十分有限。更为严峻的是,部分地区城乡二元经济问题还呈现恶化趋势。

(二)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尚未建立

我国要素市场改革明显滞后,要素在城乡之间的流动受到诸多限制,要素价格扭曲和市场分割现象仍然存在,严重制约城乡融合发展水平的提升。

一是,农民进城的门槛依然较高。虽然本世纪以来,户籍以及城市就业、社会保障等制度改革改善了农民向城市流动的环境,也降低了农民在城市就业和居住的成本。但是促使农民家庭整体迁入城市的制度环境依然没有建立,特别是城市的住房、子女教育等制度成为农民在城市定居的最重要限制因素。

二是,城乡金融市场存在严重的藩篱,资金缺乏有效的双向流动。特别是商业化改革以来,随着国有银行城乡金融规模的不断扩大,城乡金融机构分布更加失衡,现存农村金融机构有效供给不足,农村资金外流严重,对农业农村发展造成负面影响。与此同时,由于现行土地制度的缺陷,城市资本适度合理进入农村土地市场的机制也未建立起来。

三是,土地财政以及城乡二元土地市场刺激了城市蔓延扩张,土地城镇化速度显著快于人口城镇化速度。其结果一方面造成了土地利用的低效率,同时也使得农民无法同等分享城镇化发展的好处,加剧城乡发展不平衡程度。

(三)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任务艰巨

推动城镇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城乡融合发展的核心内容之一。近年来,我国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取得了显著成效,城乡居民在医疗保障、义务教育以及基本养老保险方面均实现了制度全覆盖。但是,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差距依然较大,其中教育发展不均衡和卫生发展不均衡是主要短板。

一方面,农村义务教育教师素质不断提高,城乡义务教育教师素质差距不断缩小,农村人口受教育水平不断提高,农村妇女健康和保健水平不断提高,农村医疗人力资源数量不断增加,但由于起点较低,进展缓慢,因而,整体提高程度较小,农村人力资源数量和质量依然较差。

另一方面,城乡人口受教育水平、城乡医疗人力资源配置差距有所扩大,由此减缓了教育均衡发展和卫生均衡发展实现程度的提高,并最终制约了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的提高。以上还仅仅是从基本公共服务数量的角度进行城乡比较,如果进一步考虑质量差异,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差距可能会成倍增加。

(四)新农村建设提升空间巨大

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时要求,要继续推进新农村建设,使之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互惠一体,形成双轮驱动。虽然我国的新农村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按照城乡融合发展的要求依然存在诸多薄弱环节。在村庄布局、乡村基础设施、生态环境、乡村文化保护和传承,以及村庄治理方面均存在相当大的改善空间。

二、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对策思考

(一)稳步提高人口城镇化水平

城镇化是农业现代化和城乡融合发展的基础。国际经验表明,只有城镇化进入稳定期以后,农村人口大量减少,城市反哺农村的能力显著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在农村的普及率明显提高,才能逐步迈向全面的城乡融合发展。因此,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城镇化。

一是,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一步放宽落户条件,允许农业转移人口在就业地落户,制定实施推动非户籍人口在城市落户方案。全面实行居住证制度,提升城市公共服务水平,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建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激励机制,维护进城落户农民在农村的合法权益,实施财政转移支付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政策。

二是,提升县城和重点镇基础设施水平,加强县城和重点镇市政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加快特色镇发展,带动农业现代化和农民就近城镇化。

三是,完善土地经营权和宅基地使用权流转机制。推进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推进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改革。

(二)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

城乡要素的自由流动是城乡融合发展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体现。就目前来看,主要是要打破要素从城市向农村流动的体制和机制障碍。积极创新城乡在人才、土地、资金、技术方面的制度安排,推动优质要素向农村流动。

一是在稳定土地家庭联产承包经营权的基础上,深化土地三权分置改革和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为城市资本、人才和技术进入农村创造条件。

二是拓宽融资渠道为农业农村提供金融支持。大力推进农村金融创新,完善农村金融体系,适当增加农业政策性银行。农村金融服务机构要加大对农民工返乡创业的信贷支持力度,要明确将“取之于农”的存款按照一定投放比例“用之于农”。不断增设或升级改造营业网点,加大乡镇及以下网点的布设力度;促进金融机构间的合作,不断创新金融产品;大力拓展资金来源,发展互联网金融,规范发展农村合作金融。拓展农村信用卡业务,解决农民短期资金周转需求。建立农民信用体系,将农民就业生活的微观行为转化成可计量的信用程度,为农民贷款申请和发放提供可靠的依据,进而降低门槛并提高授信额度。

(三)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城乡融合发展的核心内容。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需要着重加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加强城乡一体化的教育规划,优化教育布局。按照就近入学的原则,进一步完善以常住人口为准的教育服务体系,按照人口动态监测情况布局教育资源,并通过财政拨款、设备添置和教师配置等向农村学校倾斜。积极推动优质教师资源在城乡的合理流动。

第二,加快城乡一体的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城乡统一的就业失业登记制度和就业援助制度。进一步完善政策体系、人力资源市场体系和就业服务体系。建立健全以国有公益性人力资源市场为主体、职业中介机构为补充的人力资源市场体系,保证城乡劳动力就业和企业用工;开展城乡劳动力免费职业培训,提高城乡劳动力就业素质和能力。

第三,加快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以建立更加公平和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为总体目标,巩固和提高城乡社会保障并轨成果。一是建立健全更加公平可持续发展社会保障体系,注重统筹各类社会群体和各类保障待遇。二是建立健全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社会保障向外来落户人口覆盖。

(四)推动规模经营,消除城乡二元经济

发展规模经营的目的在于提高农业比较劳动生产率,实现城乡产业协调发展,从而消除城乡二元经济。当前,发展规模经营除了土地制度不适应以外,缺乏高素质的现代职业农民也是非常重要的制约因素。针对农村劳动力素质继续恶化的趋势,国家应该继续加大农村基础教育投入,并且对农村留守人员进行继续教育和职业教育培训。

进一步可以考虑将职业农民教育纳入现行教育体系当中,并从人、财、物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尤其在办学用地场所、创业基地建设、办学设备购置和税收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推动职业农民教育顺利、健康发展炫空间

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是现阶段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最为突出的结构性矛盾,也是长期面临的许多问题的总病根。“十九大”明确提出“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意在更好地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等重大问题,加快补上“三农”这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当前乡村发展面临许多问题与难题,总体概括为“四缺五弱”,即科学规划缺、制度体系缺、长效机制缺、创业人才缺,以及建设主体弱、资源支撑弱、产业基础弱、科技创新弱、公共服务弱。从城乡关系看,亟待破解的现实问题主要是城乡发展不平衡、城乡差距巨大,农业基础不牢固、发展压力加大,“乡村病”日益严峻、多种矛盾加剧。正视问题,统筹谋划,创新驱动,科学规划,成为加快推进城乡融合和乡村振兴的根本途径。 (作者:张海鹏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城乡关系与发展规划研究室主任、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摘自:新华网  201819日)

二、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这是在总结中外城乡发展经验基础上,着眼于当前城乡关系发展实际和未来新型城乡关系发展趋势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也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实现乡村振兴,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根本遵循和战略方向。

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是站在新的历史方位实现乡村振兴、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客观要求。经过几十年的快速城镇化和大规模人口迁徙,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的客观矛盾,已经成为制约当下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现实障碍。生活在城市的人们,希望有更加优美的环境,更加安全的食品。生活在乡村的人们,希望有更加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更加生态宜居的生产生活环境。

最近十几年来,中央对推进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城乡发展一体化分别作出重大部署,初步形成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乡村的发展框架。但是城乡发展的融合水平不高、城乡二元分割的结构仍是当前社会突出的结构特征。因此,彻底打破城乡二元结构,走融合发展之路是当务之急。只有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推动城乡规划布局、要素配置、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生态保护等多个方面共同发展,才能承担起新形势下满足人们需要的城市和乡村功能,推动城市和乡村健康发展。

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要充分发挥市场在城乡要素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城乡融合发展是对城乡优势资源的统筹利用,以及对城乡各自偏颇和缺点的规避。城乡融合的发展过程是要素资源在城乡之间的大发展、大流动,涉及到各类主体、各项制度,关系到方方面面、千家万户,没有高效率的配置方式,就难以实现融合发展的目的。必须发挥市场在资源要素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利用市场机制实现取长补短、互通有无、优势互补,作好“人”“钱”“物”等多篇文章,推动城乡要素平等交换,统筹解决好城乡发展各自面临的重点任务。

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要更好发挥政府在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作用。与城市相比,农村是短板。如果放任城市乡村自由发展,城镇化的虹吸效应会让乡村一步步走向衰落。破败衰落的乡村既不是我们想看到的,也不利于整体社会持续、协调、健康发展。因此,必须更好发挥政府在城乡融合发展中的作用,通过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逐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推进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推动要素资源更多向农村配置,加快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大农村各项事业建设力度,提升农村的“内在气质”和“外在颜值”,强健农村发展的“骨骼”和“血肉”,形成工农互惠、城乡融合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乡村振兴才会有持久的动力基础,城市发展也会藉此开拓空间、增强活力。

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要靠改革破解制约城乡发展的制度障碍。必须看到,当前仍有很多制度弊端阻碍城乡要素高效率配置。要进一步深化各项制度改革,尤其是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农民市民化以及补齐农村居民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短板等方面推出“创新版”“加强版”的改革措施。要树立城乡一盘棋的概念,城市和乡村的发展都要服务城乡融合发展大局,加大改革力度,统筹推进各项改革措施,为城乡融合发展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十九大确立的宏伟目标之一。因此,着眼未来城乡居民最大福祉,必须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推进新时代城乡社会和谐、稳定、健康、持续而有活力地发展,为乡村振兴和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更大贡献。(作者:李慧斌  农民日报记者)(摘自:农民日报  2017115日)

三、城乡融合发展应该怎么做?

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城乡融合发展,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基础;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首次将“城乡融合发展”写入党的文献,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乡关系进入新时代。

一是坚持党对城乡融合发展的绝对领导地位。要牢固坚持党对城乡融合发展的绝对领导地位,对城乡融合发展的总体要求、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推进路径、体制机制保障等做出制度性安排,确保城乡融合发展道路不走偏、不变色。

二是将城乡融合发展的理念融入到各级政府正在编制或已经实施的城乡发展规划中。对照习近平总书记的城乡融合发展思想和党的城乡融合发展方针政策,对各级政府以往编制正在实施或正在编制的各种城乡发展规划进行重新审视或者评估,对其中不符合中央精神要求的规划内容进行修订。

三是积极稳妥地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战略。一要尊重城乡发展基本规律,循序渐进,不搞“大冒进”;二要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因时制宜,不搞“一刀切”;三要注重实效,节约成本,不搞“铺张浪费”,不搞“面子工程”。

四是注重地方经验总结和实施效果评估。及时总结城乡融合发展战略实施中涌现出来的地方案例,对其中存在的先进经验和问题要深入剖析,虚心接受人民群众意见,及时改进工作作风。

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要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必须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要实现这一系列目标,可以从以下四点入手:

破除城乡居民身份地位不平等的户籍制度。切实加大户籍制度改革的力度,构建城乡居民身份地位平等的户籍登记制度,赋予农民平等地参与经济社会事务的权利。

着力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配置。新时代推进城乡融合发展,要切实正视城乡基本公共服务配置存在的差距,通过体制机制和政策创新,切实让农民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

积极构建城乡要素自由流动与平等交换的体制机制。要积极构建城乡要素自由流动与平等交换的新体制和新机制,打通城市要素下乡的体制机制障碍,在城镇化推进过程中切实保护好农民的财产权和收益分配权。

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是新时代我国经济社会主要矛盾的主要表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出发、着眼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顺应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作出的重大决策,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优化城乡空间结构,构建城乡融合发展的国土空间新格局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就是要使大中小城市、小城镇和农村地区协调发展、协同发展、共同发展。打造若干城乡融合发展的城市群。控制大城市人口规模过度膨胀、划定大城市建设用地增长边界是治理城乡空间结构失衡的重要抓手。

在中西部地区构造若干“增长极”。应在中西部地区规划构造若干“增长极”,加快中西部地区的大城市发展,对于全国国土适度均衡开发、促进全国层面城乡融合发展有重要意义。加快推进特色小镇建设。小城镇是联系乡村和城市的纽带,是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节点。全面开展美丽乡村建设。乡村位于城乡居民点等级体系的最底端,是广大农民的生产生活家园。城镇化发展决不能以牺牲乡村发展为代价,也决不能以牺牲农民利益为前提。

城乡融合的美国模式及其启示

美国的城乡融合模式非常独特,整个国家就像一个大农村,没有明显的城乡差距。为什么美国人把大多数大学与公司总部放在乡村小镇?而我国大量居民为什么却往大都市跑?美国城乡融合模式有什么值得我国借鉴的?

一个主要的原因是美国的乡村小镇基本上涵盖了所有能够在大都市享受到的便利生活,但却避开了大都市的高房价、高拥堵与高污染。我国居民之所以不愿意生活在乡村与小镇,是因为在我国城市越大,其提供的公共品服务数量与质量就越高,生活在大城市就可以“搭便车”,享受到这些公共品服务,而生活在乡村,公共品服务就差了许多。未来的城乡融合应该让生活在农村、乡村小镇的居民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公共品服务。只有消除城乡差距,才能实现乡村的全面振兴。

为什么美国的大学与公司喜欢建在乡村小镇

美国拥有6千多所大学,大多数分布在乡村小镇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大学城,大量的公司总部也分布在乡村小镇上。大学与公司总部放在乡村小镇的好处是其生活成本、居住成本与出行成本都非常低,可以节省大量成本开支,容易形成集聚。大都市所能拥有的便利,乡村小镇都具备,同时还可以避免大城市病。

在美国,无论是乡村还是城市,基础设施都非常完善,差距不大。乡村的各种水、电、网、路等与城市没有差距。从购物中心与娱乐中心方面来看,美国小镇一般都有一个MALL,不仅是购物中心,更是一个综合体,集购物、生活、休闲、娱乐于一体。无论生活在什么地方,只要有这个MALL,生活的便利就没有问题了。当然,百姓的需求除了购物和娱乐外,还有医疗与教育,这在大学镇与公司镇就不是什么难题。通过这样的一个体系安排,把几千所小镇都带动起来,这些大学小镇,有些快速成长为大学城,有些成为创业中心与新技术中心。

大量的公司总部设在小镇还有一个好处,就是这个小镇基本上可以围绕公司的需求而建,扩展的机会也比较大。公司的员工、家属都在此,员工家属又为公司日后人员的扩充提供人员储备。有些大公司还设有公司大学与公司医院,基本上解决了员工的教育与医疗问题。MALL的连锁也解决了公司居民的衣食住行问题。

大学与公司总部设在乡村小镇,要想出行方便,就需要大量的小型机场以及高速公路,以便便捷地换乘到国内与世界各地。通过小型机场到支线机场再到枢纽这样一个模式,大量的居民出行在本地,以高速公路为主,出远门就可以坐飞机到全国各地与世界各地。立体化的交通出行体系大大提升了小镇居民的出行便捷程度。

乡村小镇提供公共品服务的五个台阶

乡村小镇的公共品服务,如果按台级来划分,应该从低到高分为五个层次。我国的农村居民与小镇居民享受到的这五个层面的公共品服务与大城市的居民相差却相当大。这也是为什么我国百姓都喜欢住大中城市的主要原因。

第一台阶:居民家庭基本的公共品服务获得也就是居家过日子最基本的生活所需。家庭居住公共品服务包括日常生活起居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需求,包括供水、供电、下水道、垃圾处理、有线网络、无线网络等。在中国的农村,乡村厕所及下水道还是一个大问题,还有相当一部分农民家里用旱厕所,因为缺乏下水道与污水处理系统。如何提升农村居民家庭的下水管道,煤气、垃圾、有线与无线网线服务目前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第二个台阶:周边能否提供生活品质服务

就是生活的社区服务应该有MALL等类似的商业服务,可以解决购物、休闲、金融服务、餐饮、娱乐等。如果生活在乡村,大量乡村的购物环境还很差,全国乡镇级没有银行网点服务的就不少,更不用提乡村了。文化娱乐设施也相当的稀少。

第三个台阶:更广泛的社会化服务

包括教育、医疗、社保等服务质量。中小学质量、医疗服务质量、社保救济质量服务应该均等,在中小城镇应该没有太大的问题。但这些服务,比如村级小学这些年基本上消失了。虽然有一村一个卫生室,但村医的水平还亟待提升。

第四个台阶:出行服务

道路是否完善,普通公路应该连接到居民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更应该能够连入高速路网。这些年我国农村的道路村村通工程取得很大的进步,但自然村之间的道路还比较差,农民田间道路更差。与外界的高速路网连接在东部沿海地区发展很快,但地区间差距很大。

第五个台阶:航空和高铁设施服务

我国目前的机场建设,跟医院建设犯了一样的错误,导致出远门坐飞机的出行成本高昂。大型机场拥挤度非常高,在这方面的发展与美国相比严重滞后,但我国的高铁网络发展相当快,未来可能通过高铁网的快速连接来弥补航空发展滞后带来的出行不便。

 

城乡融合的着力点应该是逐步消除城乡巨大的公共品服务差距。如何提升农村的公共品服务是一个大问题。城乡融合的前提是城乡等值,也就是让居民无论是生活在城市还是乡村,都应该享受到等值的公共品服务。目前大量的农村居民都住城里,不愿意在乡村生活,除了乡村工资低、就业机会少外,其公共品服务与城市相比低下也是一个主要原因。君不见我国许多中小城市的精英都喜欢把孩子送到省会城市念书,原因就是这些城市的教学质量远比中小城市水平高。在以分为选择人才的国度,大家只能是拼分,也就是拼师资与教育。如何借助其他国家的经验教训,把我国过度集中在大中城市的资源往乡村小镇与农村迁移,是未来城乡融合的着力点与关键点。(作者:徐祥临、宋迎昌)(摘自:网易网  20185月)

四、农业日报评论员: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这是在总结中外城乡发展经验基础上,着眼于当前城乡关系发展实际和未来新型城乡关系发展趋势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也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实现乡村振兴,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根本遵循和战略方向。

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是站在新的历史方位实现乡村振兴、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客观要求。经过几十年的快速城镇化和大规模人口迁徙,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的客观矛盾,已经成为制约当下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现实障碍。生活在城市的人们,希望有更加优美的环境,更加安全的食品。生活在乡村的人们,希望有更加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更加生态宜居的生产生活环境。

最近十几年来,中央对推进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城乡发展一体化分别作出重大部署,初步形成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乡村的发展框架。但是城乡发展的融合水平不高、城乡二元分割的结构仍是当前社会突出的结构特征。因此,彻底打破城乡二元结构,走融合发展之路是当务之急。只有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推动城乡规划布局、要素配置、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生态保护等多个方面共同发展,才能承担起新形势下满足人们需要的城市和乡村功能,推动城市和乡村健康发展。

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要充分发挥市场在城乡要素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城乡融合发展是对城乡优势资源的统筹利用,以及对城乡各自偏颇和缺点的规避。城乡融合的发展过程是要素资源在城乡之间的大发展、大流动,涉及到各类主体、各项制度,关系到方方面面、千家万户,没有高效率的配置方式,就难以实现融合发展的目的。必须发挥市场在资源要素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利用市场机制实现取长补短、互通有无、优势互补,作好“人”“钱”“物”等多篇文章,推动城乡要素平等交换,统筹解决好城乡发展各自面临的重点任务。

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要更好发挥政府在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作用。与城市相比,农村是短板。如果放任城市乡村自由发展,城镇化的虹吸效应会让乡村一步步走向衰落。破败衰落的乡村既不是我们想看到的,也不利于整体社会持续、协调、健康发展。因此,必须更好发挥政府在城乡融合发展中的作用,通过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逐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推进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推动要素资源更多向农村配置,加快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大农村各项事业建设力度,提升农村的“内在气质”和“外在颜值”,强健农村发展的“骨骼”和“血肉”,形成工农互惠、城乡融合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乡村振兴才会有持久的动力基础,城市发展也会藉此开拓空间、增强活力。

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要靠改革破解制约城乡发展的制度障碍。必须看到,当前仍有很多制度弊端阻碍城乡要素高效率配置。要进一步深化各项制度改革,尤其是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农民市民化以及补齐农村居民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短板等方面推出“创新版”“加强版”的改革措施。要树立城乡一盘棋的概念,城市和乡村的发展都要服务城乡融合发展大局,加大改革力度,统筹推进各项改革措施,为城乡融合发展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十九大确立的宏伟目标之一。因此,着眼未来城乡居民最大福祉,必须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推进新时代城乡社会和谐、稳定、健康、持续而有活力地发展,为乡村振兴和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更大贡献。(摘自: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2017114日)

五、西安:将脱贫攻坚与城乡融合发展相结合

贫困地区的群众能不能脱贫,一直是西安市委、市政府高度关注的问题。

目前,西安市建档立卡贫困户8.6万户29.4万人,在册贫困户2132454192人。今年以来,西安市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一号”工程,举全市之力推进精准扶贫,充分发挥大城市资源丰富的优势,着力推动干部、资金、企业等资源下沉,带动沿山贫困地区发展,走出了一条“帮扶+开发”的城乡融合、一体化发展新路径。

干部走下去,民心聚起来

日前,记者来到西安市鄠邑区森林旅游景区管理局家佛堂村。这里地处秦岭北麓的太平峪,有天然独特的旅游资源,几年前却是省级贫困村。在西安市旅游局驻村工作队的帮扶下,村里注册了西安万花生态农业庄园有限公司,2016年,太平万花山风景区被纳入西安市重点旅游项目。

如今的家佛堂村,已经跻身西安市“美丽乡村”的行列,全村156户村民有63户搞起了“农家乐”。2016年,村民人均收入9843元,一下越过了整体脱贫线。

这是西安市实施对口帮扶、精准扶贫的一个缩影。

脱贫攻坚,人是基础。西安市充分挖掘干部队伍中的人才资源,通过自主报名、组织推荐等方式,层层把关,严格筛选,一批有抱负、有能力、有真情的扶贫干部脱颖而出。市上选派1120家单位、24020名干部“上山下乡”,497支驻村工作队开展驻村帮扶,190个省定贫困村重新选派第一书记,实现了贫困人口帮扶全覆盖、无死角。

脱贫攻坚,党建引领是关键。全市190个省级贫困村都建起了脱贫攻坚临时党支部和脱贫攻坚队。今年9月,全省首个村级联合党委在周至县成立,推动脱贫攻坚的战斗堡垒更加坚强。为了让脱贫工作更加精准,西安市绘制了14826张“民情地图”,建立了64.95万户民情档案,打通了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米”。

资金沉下去,基础强起来

脱贫攻坚,要输送充足的血液和养分,给贫困地区“强身健体”。

西安市充分发挥大城市优势,不光在财政资金支出使用上向贫困地区倾斜,同时充分盘活各类社会经济资源,为脱贫攻坚源源不断注入新鲜血液。

今年以来,西安市投入各级扶贫资金5.83亿元,集中用于产业发展、公共设施、移民搬迁、基础设施建设、危房改造和社会保障等。

在农村救助和帮扶方面,市上安排大口径资金11.8亿元,较上年增长29%;小额信贷有效申贷贫困户4842户,发放贷款1.6426亿元,有效申贷获贷率达到100%。市上还建立“两区帮一县”机制,对周至县、蓝田县加大政策资金倾斜力度,安排发达城区对口帮扶。

农业发展,农村美丽,农民富裕,才是真正的小康。西安市通过统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发展特色小镇、培育旅游产业等,让贫困村率先成为美丽乡村。

今年以来,西安市针对贫困村专项安排43个大型电力改造项目;25条通村公路项目已建成达标19个,86个贫困村村内道路硬化项目首批完成20个,剩余66个全面开工;全市农村自来水、安全饮水工程实现了户户通;对有条件、有基础的村统一规划、整体打造,一幅幅美丽乡村的画面正逐步铺开。

企业引下去,群众富起来

脱贫攻坚行动要实现从“温饱型”扶贫向“发展型”扶贫转变,必须增强贫困户的自身发展能力。

实践证明,靠农民单打独斗搞产业,成不了大气候,必须走集约化、规模化的现代企业道路。

作为省会城市,西安市具有完备的产业链条和丰富的产业格局,规模以上企业位居全省首位。市上立足实际、发挥优势,推进城市资本和农村资源的股份合作,探索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产业扶贫带动农户发展的新路子。

西安市鼓励引导市场主体参与扶贫开发,先后组织55家商会、2200多家企业和市场主体进村,通过投资、信息、项目、市场、技术、就业等多种途径,带动贫困村开发优势特色资源,培育主导产业,改善生态环境,帮助转移就业,提高发展能力,实现村企共建、互利共赢。

企业增强活力,群众鼓起腰包。资金和资源的高效组合,取得了“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在西安,这样的例子很多。

秦岭北麓有丰富的山花资源,发展中蜂产业得天独厚。西安众天蜂业公司依托“政府+龙头企业+贫困户”的产业扶贫模式,带动沿山5个区(县)贫困户发展养蜂产业,累计帮扶贫困户1312户,户均养殖量约20箱、产量75公斤以上,户均收入超过7500元,有相当一部分群众收入突破万元。

理念带下去,民风好起来

农村的贫困,除了物质上的贫困,还有文明上的落后。

西安市在推动城市“硬实力”向贫困地区聚焦的同时,也积极将城市的文化“软实力”带向贫困地区,用拼搏创新精神、生态环保理念、文明生活方式,激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提升农村文明程度,建设美好乡风。

西安市积极开展“十送”活动,即送爱心、结穷亲,送物资、保生活,送清洁、养习惯,送健康、去疾患,送技能、强本领,送岗位、促就业,送生产、增收入,送政策、帮落实,送文化、树理想,送信心、扬志气。这些活动有效激发了群众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力量,使贫困地区不光改善了物质条件,更重要的是改变了村风村容和群众的精神面貌。

鄠邑区通过实施扶志扶智“七个一”工程,为全区贫困户每村组织一场道德评议会、每户订阅一份党报、组织一次鄠邑绿水青山生态旅游、举办一台扶贫扶志文艺会演、赠送一本扶贫扶志农民画主题口袋书、赠送一幅励志家训书法作品、每镇至少培育一名(户)脱贫典型,点燃了群众脱贫攻坚的热情。在全省第三季度脱贫攻坚工作市际间交叉检查中,鄠邑区在全省县(区、市)的排名从上季度的倒数第三名上升到了第二名。

西安市扶贫办主任张友社说,市上要求帮扶干部从小事抓起,从点滴帮起,让困难群众看到生活的变化,让他们更加有获得感。“十送”活动让贫困群众的心热起来,信心满起来,自觉行动起来,彻底转变“等、靠、要”思想,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努力追求幸福的新生活。(作者:肖扬  陕西日报记者)(摘自:陕西传媒网  20171130日)

来源:三原县图书馆

六、话说“廉洁”廉洁自持的循吏!

以身作则

  桓宽在《盐铁论》中说:“欲影正者端其表,欲下廉者先己身。”古代循吏在仕途生涯中,敏锐地判断到只要自己在高位以身作则的话,就能刷新吏治,整顿作风,形成风清气正的局面。被孔子称为“忠”的楚国令尹斗子文位居要职,作风却十分简朴,无论饮食和穿着,都对自己要求极严。当时,楚国财力贫乏,为了充足国库,斗子文以强烈的家国情怀感,带头毁家纾难,把自己家中财产捐出来给国家。楚国由此从大夫到平民都向他学习,国库不仅充盈了,而且培养出楚人强烈的国家责任感和使命感。

  古代循吏自幼读圣贤书,立志守节、清廉自守成为他们做人为官的座右铭。他们走上仕途,立志要实现自己治吏治国的抱负。康熙时期的名臣汤斌出生于明朝末年,虽遭逢乱世,但其家仍不废耕读传家之习。汤斌在追随其父辗转各地的过程中,目睹百姓艰辛,坚定了他读书做官为民的决心。公元1652年,汤斌进士及第,被顺治裁定为“品行清端,才猷瞻裕”。汤斌走上仕途的第一站是陕西潼关道副使,从仕途第一站,他就扣好了人生第一粒扣子,谨守廉洁之则。汤斌骑着骡子,带着破被褥、竹书箱,在赴任潼关路上,甚至被潼关守关把总瞧不起:“把你放到锅里煮也煮不出个官味来。”就是这样的汤斌,此后一直以身作则,以廉洁自守要求自己。1684年,康熙亲自点名汤斌出任江苏巡抚,临行前,对汤斌说:“做官应以正风俗为先。江苏习俗崇尚奢侈,应该努力教化引导,这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做成的事,一定要慢慢地进行,使他们改变原来的观念。”汤斌铭记康熙教诲。上任后,汤斌告诫臣僚:“我不要你们的钱,你们不准要知府的钱,知府不准要州县的钱,州县不准要百姓的钱。”在廉洁自守这一点上,他真正做到了以身作则。因其每餐只有一块豆腐,百姓亲切地称其为“豆腐汤巡抚”。

独出淤泥

  古代循吏即使身处不良风气之中,仍能出淤泥而不染,真正做到廉洁守身,这点实属难得。“有局量,立行清苦”的柳俭在由前朝入仕隋朝过程中,能够独扛风气。隋政权是依靠武官撑起执政基础的,而柳俭是以文官身份成为地方大员的,在他主政一方之时,能够对不尊法度、祸害地方的武官行为进行纠正和严惩。他担任广汉太守时,严惩贪赃枉法之徒,净化了当地政治生态;担任蓬州刺史时,为官清廉,不敛钱物,营造了风清气正的政治气候。因品行端正、不善逢迎,柳俭得罪了蜀王杨秀而被免官。柳俭还乡时,“乘敞车羸马,妻子衣食不赡”,清正之风从中可见一斑。隋炀帝即位后,政风逐渐恶劣,柳俭仍然能够做到洁身自好。他在出任弘化太守后,将所受俸禄尽数散发给属吏,又严办仗势欺人之豪强。当时,他的清名天下传颂。

  古代循吏在宦海生涯中,由于敢于清廉自守,留清名在外,亦遭到了朝野舆论的攻击或好心的“劝导”。然而,他们仍然能够摒弃流俗,敢于坚持己见,真正做到不被流俗所染。唐朝名臣陆贽在出任宰相后,对自己要求非常严格,一概拒绝地方藩镇的重金拉拢。他的行为得罪了一些奸邪小人,“沽名钓誉”之说随之加在他的头上。唐德宗了解这件事后,下密旨责备陆贽“清慎太过”,并劝导他:“如不接受贵重财物,细小物品受亦无妨。”善于为文的陆贽没有顾忌皇权权威,在回复唐德宗的疏中告诫皇帝,不能从细节小处放松警惕:“利于小者必害于大,贿道一开,展转滋甚,鞭靴不已,必及衣裘,衣裘不已,必及金璧。”陆贽深刻地剖析了“贿道一开”的危害:“伤风害礼,莫甚于私;暴物残人,莫大于赂。”陆贽没有奉皇帝之诏,这股清流为当时政治注入了清廉之风和生机活力。

金刚不坏

  古代循吏在追逐自己梦想的时候,能够做到不染一尘,炼就金刚不坏之身。戴震在为一代廉臣王敏撰写的传记中,称赞他身上具有“廉洁自持”的品格。王敏曾遭逢灾年,每两天才吃一顿饭。他的弟弟给他带来了丰裕的钱财,让他用来买食物,遭到他拒绝:“奈何干人败家风?”他命令其弟把钱财拿走。他的朋友了解到他的贫困境遇后“欲有赠”。其友袖子中带着银子,来到王敏家中呆了一天,回去的时候银子又被带回去了,因为王敏不受。时人有感于他的清廉自持,称其为“王廉士”。从王敏身上可以看出“富以苟,不如贫以誉”对他的深刻影响。廉洁自持使他获得了众多赞誉。

  古代循吏在仕途生涯中,虽能干且清廉,但也会遭遇官场潜规则,然而,他们能够打破官场潜规则,身正影正,树立起清官这面旗帜,赢得了良好官声。康熙时期名臣张伯行在1706年被提升为江苏按察使,是当时巡抚的属下。当时官场流行送礼之风,新任官员要给巡抚、总督等上司送礼,期其能提携。张伯行廉洁自持、秉性耿直,对此腐败习气深恶痛绝:“我为官,誓不取民一钱,安能办此!”他拒绝收礼送礼,打破当地官场潜规则,得罪了总督和巡抚,受到他们的排挤。1707年,康熙亲巡江苏,在当地总督和巡抚举荐名单中,没有看到具备良好官声的张伯行,就质疑总督、巡抚举荐不公。康熙当场破格提拔张伯行为福建巡抚。1709年,张伯行调任江苏出任巡抚,上任后,颁布檄文《禁止馈送檄》,严禁下属馈送钱财物:“一黍一铢,尽民脂膏。宽一分,民即受一分之赐;要一文,身即受一文之污。”写这段檄文既有感于他自己的所见所感,也是对时下风气的感遇和对臣僚的提醒。他也由此成为名重一时的清官循吏。

汉中市图书馆网址:http://hanzhong.sxplsc.org.cn欢迎大家登录